一片片棕榈叶,经过市区华侨大厦32岁保安杨海雄的“穿针引线”,很快变成龙、蛇、螳螂、丹顶鹤等动物。小杨自小向家乡老人学习棕编手艺,十几年来通过不断摸索,十二生肖都能编得活灵活现。
□泉州网-东南早报 记者 许奕梅 戴晓晖 文/图
撕、拉、绕、穿、刺
棕榈叶编活动物
昨日下午,小杨带记者走进他的宿舍。
但见一张小小的方桌上,摆满了他的棕编作品——有龙、蜻蜓、恐龙、仙鹤、鹰等几十种动物,每一只都黄中带青,清新朴实,犹如活物。
据他介绍,棕编的原材料是棕榈叶,每当空闲时,他会到市区刺桐大桥下的一片棕树林采摘。
绿色的老棕榈叶可直接使用,而白色的棕榈叶心还要煮透晒干编织时才不会缩水,所用的工具也很简单,主要有剪刀、钳子、大针和用来做造型的铁丝。
说话之间,小杨即兴向记者露了一手。
只见他随手从桌边拿起一片经过处理的棕榈叶,经过撕、拉、绕、穿、刺等动作,细长的棕榈叶在他手中像一道舞动的彩条,整齐、快速地上下翻飞,再辅以铁丝作为支架,很快的,普通的棕榈叶就变成了一只栩栩如生的蚂蚱。他说,“编这个还算是比较简单的”。
接着,小杨在蚂蚱的表面刷上一层防腐漆,这样就可以作为工艺品长期保存了。
5分钟编一蚂蚱 三小时编一条龙
杨海雄说,编一只蚂蚱之类的小动物,大约花5分钟,而编一条龙,得三小时。
据介绍,棕编工艺源自清代,属非物质文化遗产,只要技术纯熟,各种动物都能用棕榈叶编出来。而每一个棕编作品,制作过程中都会结合很多不同的编织工艺,如缠绕法、穿插法、辫子织法、打绳法、平织法等,像龙爪就是采用缠绕法一遍一遍地将棕叶缠绕在固定的金属丝上。龙的编织工艺复杂,不仅需要大量的棕榈叶,编起来至少要花上三个小时。
小时放牛学绝活 十二生肖信手拈来
能用一双巧手编织出这些精美的动物,记者好奇杨海雄从哪里学的手艺。
小杨介绍,自己是三明泰宁人,小时候跟着老人出去放牛时,一些老人会随手摘几片棕榈叶编织蚂蚱等小动物,技法简单,他也在那时学到了棕编的基础。
19岁外出打工后,杨海雄就在工作之余钻研棕编,他上网看图片,将别人编的作品拆开学习。通过长期的摸索,他的编织手艺越来越纯熟,十二生肖信手拈来。
这两年,他有时也会在泉州市区文庙摆摊售卖自己编织的工艺品,便宜的十几元,像龙等较精致的可卖上百元。
已有三个徒弟的杨海雄说,棕编不难,一般一周就能把编织基础学会,主要是熟能生巧,一旦入门就要坚持不懈练习技艺才能提升。